小杨梅 大产业——两岸农民合作发展谋新篇
编辑:本站编辑 来源:本站原创 时间:2022-01-27 浏览次数:
“闽广荔枝,西凉葡萄,未若吴越杨梅。”古时浙江杨梅曾因苏东坡的赞美而名满天下,如今这小小的红色果实更是万千梅农的致富法宝。去年10月起,娄荣杏在村内做起杨梅大棚,今年4月起开始尝试大棚避雨技术,为家中20亩杨梅林穿上“新衣”,成为仙居杨梅智能化栽培示范基地之一,从传统种植转向智能化管理,探索杨梅种植新模式,成为仙居本地杨梅种植方面的带头人。
“85后”台湾青年江冠谊2017年进驻浙江仙居台湾农民创业园,如今他的果园已有面积为一亩左右的火龙果大棚135个,果树7.2万棵,年产量从2017年的8万斤逐渐增加到2020年的70多万斤,种植的“尚翔大红”红心火龙果销往台州、金华以及福建部分地区。
江冠谊带着如何进入杨梅产业、继续扩展事业版图等问题,向娄荣杏请教取经。两人就解决农业生产“老龄化”危机、农产品精深加工、数字化科技农业等方面展开对话。

娄荣杏:目前仙居杨梅种植“老龄化”问题比较突出,都是年纪五六十岁到七八十岁的人从事这个行业,采摘杨梅的工人都很难找。但我听说台湾现在都是年轻人在做农业。江冠谊:台湾的确如此,爷爷传给爸爸,爸爸再传给儿子,一家几代从事农业生产。我舅舅在台湾种植火龙果,当我自己进入这个行业,却发现没有那么简单。从包装到副食品,增加年轻人喜欢的元素,让大家看到未来前景,才会有更多年轻人加入。娄荣杏:这正是我做大棚杨梅的初衷,因为大棚跟露天种植的效益不同,主要走高端农业路线,收入更高。今年我的大棚杨梅,40颗售价780元,都供不应求。高品质杨梅完全可以打造成高端礼品,不用担心销路问题。目前我的经营理念就是生态、精品、高效,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积极参与。毕竟做农业非常辛苦,很多年轻人想到农业就以为需要自己去拿锄头,自己去施肥,自己去撒农药。江冠谊:其实我们年轻人不怕吃苦。台湾很多硕士、博士,毕业之后依然回到家里,接手父辈的农业,他们自己也背着包、拿着锄头下田干活。我们家历代经商,我就希望换个行业试试,当初去舅舅在南投县的火龙果园学习,每天早晨5:00起床,5:30要到基地开始一天的工作,经常超过8个小时,那一阵子我瘦了近20斤,非常辛苦。娄荣杏:仙居杨梅种植面积14万亩,今年全县杨梅产值能达到10亿左右,几乎全民都在做杨梅生意。我一个朋友今年卖了170多万,除去人工成本,净利润有130万左右,有些杨梅种植大户年产值超过1000万。台湾的凤梨酥久负盛名,目前我们杨梅也在做深加工,相信前景广阔,杨梅酥、杨梅汁、杨梅酒等系列产品,市场潜力巨大。在整个中国来说杨梅是小产业,但在我们仙居,杨梅可是非常重要的支柱产业。
江冠谊:听您这么讲,我非常心动,想要进入杨梅产业。仙居杨梅的主要优势何在?娄荣杏: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仙居,县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有109座,永安溪自西向东穿流而过,常年云雾缭绕、雨水充沛,种植的杨梅核小肉厚、细腻鲜嫩、口感酸甜,独特的地理气候正是仙居杨梅口感出众的原因。不夸张地说,杨梅离开仙居,就没有这个味道了。江冠谊:大棚杨梅的日常管理和采摘方式有什么特别之处?娄荣杏:浇水、施肥、温度调节,手机一点就搞定。不用天天往山上跑,节省人力不说,还比以前结果更多,果子质量更好。水肥一体化调控、避雨设施、太阳能物理捕虫器等智能化设备都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控制。以前杨梅季如果遇上下雨,山坡上泥泞湿滑,采摘工人爬树很容易摔伤,非常不容易。大棚弄起来之后,下雨不滑,棚内的钢架方便攀爬,另外精细化管理之后,杨梅的果实更大,采摘起来也更方便。娄荣杏:我们有产销班、农业班,看谁家种得好,也会统一去学习。仙居杨梅协会有13个分会,覆盖3000多人。通过技术培训也搭建了产销对接平台,信息共享。江冠谊:台湾有先进理念和全新加工方式,非常期待跟娄大哥一起合作,未来进入杨梅产业。我希望在杨梅产品中增加更多年轻人的元素,例如杨梅酥、杨梅酒、杨梅饮料,如何分装得更精致、包装得更独特。娄荣杏:我也有此想法,把杨梅种好,通过江老弟把台湾的深加工企业吸引过来,真正做到精品杨梅,增加利润、提高产品附加值。我们接下来要依靠科学继续提升杨梅品质,同时增加机械化设备减少人工劳动力。人物链接:
娄荣杏,男,浙江仙居人,现担任仙居采鲜农场负责人、仙居县杨梅协会副秘书长、技术指导组组长。长期从事水果种植、花卉培育工作,农业经验丰富,1987年被当地农委评为水果辅导员,2017年对杨梅的施肥进行试验研究,并在《山西果树》发表《杨梅施用豆粕有机肥对根系的影响》,2018年在东西合作扶贫四川旺苍的杨梅项目中担任主力技术指导。
江冠谊,男,台湾南投人,现任仙居尚翔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。大学学习“自动化工程”专业,心中却有一个“田园梦”,2017年只身一人北上,带着舅舅培育的红心火龙果苗“尚翔大红”,在仙居台湾农民创业园内正式开启自己的创业生涯。